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怪事年年有,这里特别多。
窗外上一秒还炎炎夏日,下一秒扬起漫天大雪。
前一天柿子树上还稀稀拉拉,过一晚柿子就长满枝桠。
这难道是什么神仙宝地?
「说出你的愿望」
If You Wish Upon Me
2022.8.10
最后一个愿望
故事发生在「吾等临终关怀医院」。
这里住的都是临近生命末期的病人,现代医学已经束手无策,只能稍微缓解他们的痛苦。
然后等待死亡。
「临终关怀医院」就像是天堂和人间的中转站。
每个住进这里的病人都被迫进入生命的倒计时,1个月、1个星期…
这里是消极的、沉默的、痛苦的。
但医院里有一群人很不一样,他们被叫做「神灯小队」。
「神灯小队」是自发组织成立的志愿者团体。
他们不分年龄、职业、性别,只是一群善良的人聚在一起,帮助临终病人完成最后的愿望。他们积极、热情、乐观,自诩为「心愿界的复仇者联盟」。于是他们把盛夏变成寒冬,所有人穿着棉衣,假装冬天已至。有老人想在临终前回到故乡的海边,和已逝的夫人团聚。他们千万百计的联系到房屋现主人,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把光秃秃的柿子树挂满果实,和老人记忆里的一样。还有一个年轻女孩,她的最后心愿是站在舞台上完成一场音乐剧。这里不是什么神仙宝地,只是一群普通人竭尽全力的奇迹,是沉重的现实中难得的温暖。他叫尹桥籁(池昌旭饰),是犯罪后来医院进行社会劳动服务的志工。在病患跟前也能说出「无所谓,反正他不用多久就走了」这样的话来。原来,尹桥籁小时候是家暴受害者,长大后成了小混混,局子里常客。没有亲人,没有梦想,没有感受过幸福,和一只流浪狗相依为命。他曾以为有钱了生活就会变得不一样,于是私吞了黑帮老大一笔钱。但当他住豪华饭店,开超级跑车,在落地窗前挥洒现金,发现也不过如此。自杀路上被黑帮大佬追杀,桥籁失控撞到了临终关怀医院的救护车。在这个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他开始学会聆听遗憾和释怀,对生命的理解也在慢慢变化。《说出你的愿望》是以荷兰救护车司机Kees Veldboer为原型进行创作的。Kees在一次移送途中听到了临终病人前水手最后的心愿,于是将救护车开往了海边陪他最后看了一次海。退休后,他创立了「救护车愿望基金会」,为依赖救护车运输的临终患者实现最终的愿望。电影《入殓师》,通过为逝者整理仪容,体面地与世界告别。剧集《我是遗物整理师》,通过整理逝者的物品梳理回忆,代替逝者说出那些未了的话。但《说出你的愿望》不一样,它直面临终前夕,完成尚能开口的心愿,像是《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以伪单元剧的形式,通过一个个即将告别的人关照现实,双向治愈。目前豆瓣评分8.3,IMDb9.0。
男主尹桥籁在医院中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善意,一支棒棒糖、一顿家常饭……在热气腾腾的生活里,他真切的感受到了被需要、被喜欢,也笨拙的回应着。夜深人静时,桥籁向老人问出那个深埋心底的问题:您不怕(死)吗?老人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握着他的手笑着说:谢谢你载我来这里。因为柿子树屋是老人的家,有无数和妻子女儿的珍贵回忆,在生命的尽头能回到家里,亲人相伴,就什么都不怕了。唱音乐剧的女孩,在舞台上闪闪发光,完全不像是重病的人。桥籁不懂,明明前一天还痛的不能说话,这一刻在舞台上却衣袂翩翩,无比耀眼。对大多数临终期病人来说,家乡、亲人、梦想是最难以割舍的。
就像是阿巴斯的金棕榈之作《樱桃的滋味》里,那个寻死的男人巴迪。
说到底,这部剧的主角是一群临终的人,以及他们的遗憾和圆满。我们常常祝愿彼此五福临门,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五福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逝者善终,生者善别,这句话我们常说,却常常做不到。在亲人临终之时,我们总是自私的想要留住哪怕多一秒,自以为是地对他好,却无法感同身受他所承受的痛苦。“世纪老人”巴金在生前最后的时光就曾饱受过度医疗的折磨。他最后的6年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先是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和呼吸机维持生命。
凤凰网《旅途》拍过一期节目,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安宁疗护团队负责人路桂军在门诊时总会问患者一个问题。一位处于癌症末期的阿姨直言道:只要一疼就不想活了。
在东方处事哲学中,隐忍是一种美德,但忍痛是一种软暴力。更何况,癌症末期的痛苦程度是顶级10级,堪比分娩。
我很喜欢《说出你的愿望》中,最常表达的一个态度:疼要大声喊出来,不必故作坚强。坦白讲,在癌症末期,现代医疗已经没有太多可操作空间,而患者需要的是止痛、安慰、照料和关怀,更多的是心理的慰藉。它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不让病人和家属在治愈和好转的虚假期待中苦苦挣扎,而是尽可能地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2018年中国第一部聚焦「临终关怀」的纪录片《生命里》,走进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这里像是个乌托邦,医护人员能笑谈生死,病人也都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静的准备和世界告别。还有位爷爷和《滚蛋吧肿瘤君》里的熊顿一样,安排好自己的葬礼。
在这里,能清清楚楚的感受到生命的垂危,而死亡距离人间真的并不遥远。但在镜头里,我们也能看出临终关怀病房的推行并不顺利。有些患者最开始住进临终关怀病房,只是不想死在女儿家里。
住在医院周围的居民,也在窗外挂起镜子,用来反弹晦气。
「我们要像狼来了一样,多谈生死,只有谈的够多,我们才能克服对习得性死亡的恐惧,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少一份惶恐,多一份理性。」